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。
文章于 2022年12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被用户删除
一张聚焦于生活里的智慧、温暖的桌子
放开,并不会马上岁月静好
很多人对新冠有一个误解,他们以为只要放开,就可以马上恢复到如2019年那样一派欣欣向荣的场景。
但在这里,有一个悲观事实你不得不接受——无论我们是放开还是清零,2019年前那样朝气蓬勃的日子,是彻底回不去了。
封控之后,你觉得百业凋零,日子过不下去,可是彻底放开之后,病毒大规模爆发,你觉得你的生活能岁月静好吗?
截至2021年底,在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2.67亿,少儿人口超过2.5亿,这“一老一小”群体加起来有5亿多人,影响的家庭成员有足足10亿多人。
以前国家把病毒封控住了,我们知道外面是安全的,所以才敢出去玩,而现在外面到处都是病毒,你还敢出去玩吗?
就拿我自己来说。
我家里还有一个1岁多的婴儿,一个有基础病的老人,在这样的情况下,我根本不敢带他们去外面玩。
因为我不敢想象,他们中间一旦有人感染,会是怎样的后果。
很多人觉得封控了,自己的生意不好,心生怨气,恨不得马上放开。
但突然放开之后,生意也不一定会马上变好。
不仅仅是中国,国外也是一样。
“小红书”上一名在马来西亚的网友说:
他们“躺平”了,但是感染率很高。孩子还小,幼儿园也不敢送,商场也不敢带去玩。
幼儿园几乎一个月就有几个感染的,其中有个孩子还引起了紫癜。
之前有一个博主在法国,法国放开了,但她现在所在的环境就是身边的同事都陆陆续续被感染。
感染之后都要做核酸,要隔离,要检测,而且这只是第一轮感染,之后还有没完没了的变异病毒来袭,很多人每年都要经历三四轮。
公司永远都有同事缺席,自己永远都担心会不会被感染。
所以,放开之后,并不会马上就岁月静好,我们只会从一个困难模式,转变到另一个困难模式。
你对真正的医疗挤兑一无所知
很多人对医疗挤兑的浅显认知就是,感染的人数变多了,大家都去抢占医疗资源,但我想说,这只是对医疗挤兑最浅显的认知。
放开之后,哪一个群体会先大规模感染病毒?
很有可能,是医护人员。
一个最直接的问题是:医护人员感染了新冠,要不要来上班?
如果还来上班的话,你愿意让一个阳性医生来跟你动手术吗?
一个感染了新冠的护士给你打针,你会不会害怕?
好,你说你不害怕,身体硬朗。
可是,一个最需要面对的问题是,如果你的亲人中,不幸患上了危重病,或者需要动大手术,他们的身体极度虚弱,一旦再感染上新冠,可能会导致死亡。
那么,在这样的情况下,你还敢让阳性的医护人员给你们动手术吗?
答案显而易见。
好,那么放开之后,感染了病毒的医生和护士不来上班呢?
那就更糟糕了。
医护人员本来就不够,再缩减一部分,分到每个人身上就更少了。
这就相当于,这个城市本来每个人只有一小杯水,再缩减一部分,就一定有人喝不上水。
到那时候,会有人渴死的,他们挺不过去。
这不是危言耸听。
就拿现在已经“放开”的国外来说,那高位的死亡数据,就是最惨烈的教训。
这个数据平移到我国,只会多,不会少,尤其我们的医疗资源还比不上欧美等发达国家。
你说你年轻,身强力壮无所谓,可是谁又能保证自己永远不出意外?
以上,还只是医护之间的看病问题,而需要背负的道德压力和人性谴责,就更可怕了。
比如这个熊律师写到这个情况:
放开之后,医生和病患的分配是个最令人头疼的问题。因为不管怎么分,都会引来一些人的怒气和不满。
一旦贸然彻底“放开”,到时候微博上求助的,癌症患者得不到治疗的,孕妇生产挤不进去的,会到处都是,也会一次一次冲击我们的眼球。
最艰难的时候,也是最见证人性的时候。
出现医疗资源挤兑时,真正受影响的会是哪部分群体?
是没有多少钱的你我他。
哪怕你现在觉得自己混得还可以,但一旦出现了真正的挤兑,你即使年入百万,说句难听点的,你届时连医院厕所门都进不去!
因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,一线城市和二三线城市之间,医疗资源分配极不均匀。
在北京,每千人拥有5.14个执业医师。
而在广西农村,每千人仅拥有1.91个执业医师。
一旦放开,对于广大的农村和穷人,将会是一种史无前例的打击。
封控后,你连菜都抢不到,放开后,你觉得自己能够抢到三甲医院的一张床?
封控时,你连花清瘟都抢不到,放开后,你觉得自己能排队看得到医生?
时代掉下来的每一粒尘屑,落到每个人的头上,都是无法承受之重。
我们不能拿生命去赌,更不能拿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命运去赌。
中国,正尝试造一艘巨大的船
哈佛大学的课堂上曾经有这样一个哲学问题:
一辆电车在铁轨上行驶。
在电车行进的方向上,有5个人被绑在了轨道上,无法动弹,电车会压过他们的身体。
这个时候,你能通过扳动拉杆,来改变电车的走向,让其驶入另一条轨道。但问题是,另一条轨道上也绑着2个人。
请问如果你是电车司机,你会怎么做?是让电车压死这5个人,还是扳动拉杆转压死另外2个人?
其实中国疫情“放开和封锁”的难题,就是电车的难题,只不过电车轨道上绑着的不是5和2,而是14亿人和5亿人。
但中国的选择是既不压死这14亿人,也不伤害那5亿人,而是试图让电车减速,让所有人都有机会从铁轨上逃离。
浙江宣传有段话写得很好:
“如果把疫情比作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,为了抵达对岸,有的国家选择赤膊下水、优胜劣汰,默许一些人成为牺牲品;
而中国选择同舟共济,尽可能用一艘大船让所有人获得求生机会。”
造一艘大船过河,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好。
其实疫情就是一条波涛汹涌的大河,欧美国家是一个个人自己游过去,至于会不会淹死,那只能看自己的命了,而中国是在造一艘大船保护所有人。
我们不要盲目羡慕那些已经游过岸的幸运上岸者,而忽略了他们曾经面临的风险。
我们不要盲目向往不戴口罩的世界杯以及西方国家的狂欢,而忘记了他们是以无数人的死亡为代价换来的。
现阶段国家的政策虽然严厉,但却是对底层人民最好的保护。
像国外那样全面放开,没人管你的死活,一切自求多福,那到时候,就不仅仅是赚不到钱的问题,还要每一天都在为自己和亲人的生命提心吊胆。
放开是一定的,但我们一定会用最稳妥,最安全的方式。
现在的中国,正在造一艘巨船,我们用疫苗、特效药、方舱医院当成船身,我们用“人民至上,生命至上”当做船旗,而我们每一个中国人,就是船桨。
国家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,但国家也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。
只有我们每一个中国人,力往一处使,中国这搜巨船就终将抵达彼岸。
昨天,广州多区陆续发布通告,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。
“无必要不赋码,无必要不方舱,无必要不核酸。”
这每天新增依然有几千的广州,能做成这样,着实让人惊艳。
广州这不是放开,更不是躺平,而是在彻底贯彻和实施国家的“20条”,只要广州的效果还不错,我们就会继续深入推进优化防疫政策。
广州是在摸着“20条”过河,而我们是在摸着广州过河。
其实我们的防疫政策,一直向着更为精准,更为人性化的方向驶去。
有时候大船难免会遇到一些风浪,一些颠簸,但不管怎么样,我们总在一步一步靠近彼岸。
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。
◇ 素材来源: 中国青年网:《我国65.8%的80岁以上老人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》 第一财经:《重大调整!广州解除部分疫情防控临时管控区》 观察者网:《罗思义:拯救了上百万生命的中国政府,不应在经济上被误解》
推荐阅读(点击蓝色小字即可):
《“张珊珊”事件发酵3天后,最令人心寒的一幕出现了……》
《北京2岁孩子“方舱医院”事件全网破防:这才是中国人最好的模样!》
本文编辑:redision,排版:造梦。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问题请联系后台。
愿世界上所有相同磁场的人都可在这里相逢。我是桌子,谢谢你的阅读。
其他
全国日增3万多例,广州多地宣布解封:我们真的可以“放开”了?
“抗疫”走到了第三年。
截止到昨日,全国的疫情仍在高位,新增3万多例。
看着每日几万的新增,让不少人开始沮丧,泄气。
“怎么越抗越多?!”
“照这样下去,哪一天才是个头?”
“反正都是无症状了,不如直接像国外一样彻底放开好了!”
这种想法的出现,并不是空穴来风。
核酸天天做,有些地区一封就是好几个月,再加上一些地区的层层加码,大家从一开始的积极配合,到消极疲软,再到强烈抵触。
要求“放开”的声音,是日益高涨。
可是,我们好好想一想,如果真的“完全放开”,我们的生活马上就能回归岁月静好吗?
首先,我摆明观点,我不赞成“一刀切”地封控下去,但我也不支持马上彻底地放开。
我支持理性的、有准备的、有基础的——有序探索放开。
虽然我也受到疫情很大的冲击,公司没有什么广告业务,难以为继。
但我希望大家都能明白,在放开和封控之间,我们需要明白的真相还有太多太多。
看更多走心好文章
请长按下方图片
识别二维码 ★ 关注桌子